第888期 【大象聊学习1007】高考阅读题,作者自己答不出?
成为学习者,做专业的、接地气的、学习过程实证研究者。
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察言观色,
只听见了耳朵听见的,
只看到了眼睛看到的,
以为这就是爱。
怎么看:高考阅读题,作者自己答不出?
项恩炜
大象观点表述:
我的基本观点是不赞同以某一个作家对这部作品的论述来决定考试的标准答案到底是还是不是,更不认为依据某一个作家说答不出自己作品的题目来否定我们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检测,进行题目的设置与参考答案的设置。我认为,对于作品本身唯一能够确定的依据就是文学,文学的语言形式本身。只要从语言形式本身出发的,你提讨论、答案、批改,只要能够有理有据都是值得肯定的,剩下的就是这个理据的高下之分。但是,必须得牢牢的抓住我们的原点,那唯一确定的作品的语言形式。
语音整理稿,未经作者审核
缘起
各位伙伴,咱们的大象聊学习,又跟大家见面啦。
今天呢,咱们聊一个比较热点的话题,是高考阅读题作者如果自己也答不出,你怎么看?
这是源自网络上对于浙江的高考卷,出题人所选的一篇阅读文章。
那个作者被网友进行了人肉搜索。结果,作者自己爆料,说这篇文章后面这个题目啊,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答。
此论一出,网络界哗然。其中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观点又再次被提了出来。说:你看,高考出的那些阅读题,作者自己都答不出,就证明这样的阅读的答案啊,就是胡扯,阅读题根本就不应该有标准答案。
大象的理由
这个观点也并不是一个新论。自从韩寒,记得韩寒当年有一篇文章,也写过这个问题,说自己的文章被拿去做考题,结果他自己都答不出来,觉得这个答案并不是他所想的。大意如此吧!结果深得中学生们的肯定,觉得韩寒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由此呢,得到一个推论:你看,高考阅读题连作者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凭什么要出这样的题目来考考生?简直就证明了阅读题的不合理,不应该有阅读题。针对这样一个论断,我个人是反对的。理由如下:
理由之一
理由之一:认为把解释权,一篇文章的解释权,唯一的解释权交给作者的手里面,我认为是不合理的,是违背常识的。
因为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他自己笔端留下来的文字,能够体现他自己的一部分的意志,这是事实。然而,但凡有写作经历的伙伴们肯定会有感觉的,我动笔写文章的时候,明明想写得是这个意思,但是写着写着写着,我这个笔呀,似乎就不受我的意识的控制,它似乎就自己往前流淌,我简直就刹不住车了,写着写着就往外写了。所谓的跑题,所谓的刹不了车,就是这个现象。你看,但凡我们考试的时候考生都会有的这种紧张,会发现一旦落笔成文就会有自己的一种魔力,似乎文字本身有自己的一种力量、动力推着我的笔往前走。这一瞬间,我的笔,我的文字的走向就不再仅仅被我的思维和意志给牢牢的控制,就不那么唯一了。既然我们普通的作者,普通的写文章的人都有这样的一种体验,那么专职的写作者,写的文字的长度更远的、更长的、更多的这样的一些作家,他的那支笔难道就一定是和他的写作的思维过程和他的意志,真得就那么精准的一一匹配,百分之百的完美的匹配吗?我认为未必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既然文字本身有一股力量是由笔和文字本身内在的规律在往前推进。那么把这篇文字的所有的事解释权归结于作者的意志,作者本人,那就不大合理。因为有这个原因来说,只有这篇文章的作者才有对这篇文章的唯一的解释权,那显得就不大合理了。这是我的第一个理由。
理由之二
第二个理由:作者他有他写作的权利,读者自然有阅读欣赏的权利和评判的权利。
既然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不对?那我一篇文章自然就有无数的解读,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正因为如此,一篇文字,它既不受作者百分百的控制,也不受某一个读者百分百的独裁,所以这个文学的世界才显得如此的有意思。它充满了无数的不确定,也正因为这个不确定才让我们觉得每个人都有可能去解读它,每个人都有可能去创作它,这个世界才变得好玩。如果一切都是确定的,掌握在作者的手里或者掌握在某一个读者的手里面有这个唯一的解释权,那这个就简直太不好玩了。因此呢,我们说把文章解释权放到具体的一个人的手里面是不合适的。
当在写作写完之后,若干时间之后的那个作者,再次回过头去看到自己的文章,说这些题目我也不会做,我的意思是这个时候,他已经是作为一个曾经是作者的读者。他这个时候的心境和当初写作时候的心境,他的年龄有没有变化呢?我不知道他呼吸的节奏有没有变化?我不知道他的生活的经历,所处的城市有没有变化?他的天空的雾霾有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他的工作的劳累程度是减轻了还是降低了?他的经历的状态是更丰沛了,还是有所衰减了?他的家庭亲人之间的关系是缓和了还是更加亲密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基本态度有没有变化?他对当年的他自己一些遭遇,当年的一些感受有没有新的认识?一切都在变化当中。那么作为一个曾经的作者的读者,本质上也还是一个读者,为什么这个读者就一定要牢牢地掌握着对这部作品的背景的解释权呢?我们又一定要把这个解释权给到这个读者身上,然后说他说的就是唯一。如果这个答案和他说的不一样,那这个阅读题简直就错得一塌糊涂,阅读就没有必要,阅读的练习,阅读的训练,阅读的做题就没有必要发生。是不是显得很可笑呢?这是我的理由之二。
理由之理由
基于这样两个理由,作者无法控制自己的笔。还有另外一种力量,是文字本身的力量在驾驭这个笔。另外呢,作为一个读者,作者若干年后也可能成为读者,是有无数的解读的权力和可能性。不能够把作品的解释权仅仅的交给作者或者交给某一个读者,作品有作品本身存在的魅力。一旦作品问世,作品就像一个独立的婴儿,他有他自己的生命。
既然作品本身有自己的生命,那么我们就不能够把这个完整的生命交给某一个具体的谁来解读,把这个答案寄托于他的身上,把他唯一化。这样一来之后,有朋友可能就会问了,那么你这个考试的标准答案哪里来呢?不就是证明标准答案本身就是很可笑吗?
参考答案之解读
我可以不把这个理由归结为说作者本人答不出来,所以不应该有阅读题,不应该有参考答案,那你现在就是有参考答案呀,是不是?那你就说作品本身是个生命,你作品本身那个生命,它怎么出来个参考答案呢?好,请不要着急,我下面试着来解读个人对它的理解。
参考答案之解读一
作品本身是有唯一性的,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非常危险。
那这个唯一性在哪里呢?我理解不全在于作者本人的解读,也不全在于读者的解读,而在于作品的语言形式就是这个样子的,这是唯一的。这部作品就是用了这么几个字,就是用了这么几个符号,而这几个字和这几个符号就是以这样的一种顺序和这样的一种编排方式固定下来了,这是这部作品的唯一的确定的地方。
参考答案之解读二
无论作者也好,无论读者也好,当然考试的时候会有命题者,会有阅卷者,会有答题者。不管是谁都必须得基于这样一个作品的唯一的确定的语言形式上,来做有理有据的论述才可以。出题也得有理有据,基于语言形式。答题也得有理有据,基于语言形式。你标准答案更是有理有据,必须得基于尝试理解基础之上的语言形式所呈现出来的信息内涵。那阅卷的批改工作也得基于这样的语言形式的有理有据。
如果说脱离了作品的语言形式,脱离了对这个字、词、标点及其组合的那种形式的揣摩,那我认为这样的命题可能就脱离了语文考试,语文学科的这个核心,这样的答案也就是违反了语文学科的规律。这样的阅卷的方式,批改的方式,可能是误导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方向,因为一部文学作品,一部作品它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这个语言形式。
第四届成为学习者大会,欢迎您的加盟:
编辑:珍珍
冬兰
成为学习者,是一个民间教育实践研究组织。
是致力于:
做专业的、接地气的、学习过程实证研究者。
我们致力于:
朝向成长:关注成长中的点滴片段;
专注学习:关注学习中的真实问题;
读行双叙:通过实践叙事双重方式;
互为背景:成就彼此各自精彩绽放!
喜欢我们的文章吗?你可以这么做:
----微信订阅成为学习者
----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转发我们的文章
----登陆成为学习者网站
www.52xx.net 或www.beingalearner.com
----加入成为学习者练习QQ群176834581